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07

地域、文化与政治制度

(一)地域、肤色与体能 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人类只有一个起源,也就是说,人类只有一个“种”。但是人类的肤色却不止一种:非洲在赤道附近,日晒的时间长,非洲居民的肤色就深;北半球纬度较高的欧洲,日照时间短,欧洲人的肤色就浅,一般被称为白色或无色人种。一个人暴晒几天皮肤能够变黑,但一段时间过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肤色,不会把暴晒引起的黑色皮肤遗传给下一代。然而,要是一个人一生都在暴晒,没有恢复到“原来的肤色”的机会,代代相传,“肤色”就会积累成遗传因子。于是,非洲人逐渐就变成了“黑人”。 南美洲是白人的征服地,居民基本上算作白人(白人以及白人和原住民通婚的后代),纯种的原居民已基本绝迹。东南亚的情形也很相似,其居民长期受到外敌的侵扰,被杀戳、被通婚,他们并不世代在那里定居。美国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华人有相近的肤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美国大陆与中国大陆在相同的纬度范围内。印度的朋友告诉我,居住在南方丛林地带的人肤色更黑。中国大陆南北虽然交流频繁,也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 地域不但对肤色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体能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都不会否认,黑人在体育上,尤其是在需要很强的爆发力的项目上,有明显的优势。非洲(尤其是南部非洲)虽然水果丰富,动物种类繁杂、数量众多,但缺乏易于家养的牲畜和利于种植的粮食品种。在那样炎热的地带,尤其是赤道附近的热带丛林生活,人们不适宜耕种、牧养或狩猎,需要的是和动物竞争的能力、从树梢和山崖上采集食物的能力。 (二)地域与文化 寒冷或干燥的气候,使食品的储藏成为可能;漫长的寒冬则使食品的储藏成为必须;耕种和牧养得以使大批食品的储藏成为现实。有了粮食的的储藏,人们才能对各项活动进行分工(冶金、文书等),使城市化成为可能。文化这个词本身来自于culture,与耕作(agriculture)同词根。人们在不同环境里生活,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不同习惯。 温带或亚热带地区,如中国的江南,适宜水稻及豆、薯类的生长,同时有牛、猪和鸡作为劳力或肉食的来源。食物的储藏方式可以是晒干、腌制,或地窖保鲜。(棉)纺织品为其人们主要的穿著材料。这里的季节性强,在农闲时,尤其在几个月的冬天里,人们有闲暇来进行“非生产性”的活动,对一些用具及食物从事比较精细的加工。他们可以祖祖辈辈生活在几公里之内,基本上不需要辅助的交通工具,也很少使用武器。当一个自然村过于拥挤,一、两家人搬到另外的地方,生殖繁衍再形成新的自然村。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很少有攻击性。 住在(北方)草原地区的人们,除了种植,牧养和狩猎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寒冷的气候不利于细菌的繁殖,食品生吃比较安全。漫长的冬天,经常需要酒精来温暖他们的身体,也需要脂肪来抵御寒冬,因而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拥有武器的必要性,从而有更强的攻击性。 欧亚大陆,尤其是纬度在40-60度的寒带,从中国的东北直到欧洲,既有适宜种植的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品种,也有易于牧养的马、牛、羊等牲畜作为运输、劳力和肉食的来源。这一横贯东西七、八千公里,纬度相近的地带,家畜可以迁居牧养,植物可以异地种植。地区间贸易交往频繁;国与国之间相互征服,文化相互渗透。这种既没有统一文字,更没有统一思想的竞争关系,使这个地区成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历史上一直以羡慕的眼光,仰视著边上的庞然大物。他们那种自卑而好学的岛国文化,使他们能够自强不息。当他们发现欧洲更加强大时,便毅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日本与欧洲纬度相近也算是“地域决定文化”的一个注解。 非洲和南美洲,东西跨度短而南北气候悬殊,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这里天气湿热,粮食的储藏困难。以IQ和EQ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智力”这个概念,是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几次工业革命后,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无法用来衡量千万年来为了适应热带的环境演化而来的,却被现代科技抛弃了的生存技能和生活习惯。要他们跟上“时代的标准”,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 (三)印度地理与文化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赤道以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这里终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北部地区河流交错,灌溉出无比广阔肥沃的土地,大部分地区宜于谷物生长。这里气候炎热潮湿,食物易于腐败,古代印度居民基本上随时获取,及时消费。他们基本上不使用武器,不打仗,只管种地。炎热的气候,人体不需要太多脂肪和蛋白质,贮存的肉类作为有节制的食用。酷热会影响人的食欲,为了调节口味,印度人从小就大量食用咖喱、生姜、丁香、肉桂以及其他的香料调味品。 南亚次大陆自然环境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地形复杂,有一半以上土地多为山区,东西跨度短,南北气候相差悬殊。这助长了一种孤立精神而使印度分裂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甚至社会单元。炎热气候使人昏昏欲睡,不喜活动,祖祖辈辈久居一地,循规蹈矩。地理的隔绝,造成了经济的闭塞和政治的分裂,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内部有各不同人种,不同民族,各地的文化形态差距很大,发展水平也不一致。这么多地区性文化形态,在经济闭塞和政治分裂的背景下,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独具风格的印度文化。 政治上长期的分裂,使人们缺乏大一统的观念,他们不关心国家政治,不重视征服事业。只要他们的村社完整无损,他们并不在乎村社受哪一个国家或君主统治,因为他们内部经济生活仍旧没有改变。倾向于联合和结成一体的趋势只有在北方巨大的河边平原和半岛内地广阔的高原才表现得十分显著。 杜欣欣在《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写道:“印度人不介意也不喜欢作历史记录。因此当记录最重要的史实时,他们漏掉了时间、地点,也并不奇怪。或许因为具有诗歌的灵魂,印度人将史诗视为史书,把传奇当作传记来读,他们甚至将法律文件和科学文献诗化。”印度的诗人对本国王公或外国王公的远征事业不感兴趣,印度文献对其征服过的国家,或别人征服印度之事基本上没有记载。印度的多元化使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历法,从而影响历史的记载,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印度古代居民主体部分的雅利安人,是“地域决定体格和习俗”的例证。他们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河流域时,充满活力,勇猛强悍,挥舞着战斧长矛,用血和剑降服了土著居民。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后,由原来游牧部落的肉食者逐渐转变为素食者,他们的性格和体质特征也随之改变。此后这个民族锐气渐消,对外征服寿终正寝,只有被征服的份了。而侵入伊朗的雅利安人则不然,他们挥戈跃马,横扫千军,建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地跨欧亚非大洲的波斯帝国。 我们津津乐道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印度文化的包容性一点也不逊色。印度在屡遭外敌入侵和征服的同时,她的文化不仅同化了入侵者,而且不可阻挡地向外发展,影响和征服了其他广大地区。佛教通过中亚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播至朝鲜、日本,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东南亚是中国近在咫尺的邻邦,而与印度却远隔重洋。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中国国力强于印度,到东南亚经商移民者人数众多,其对东南亚的军事力量也远胜于印度。但印度文化却对这个地区的语言、宗教、艺术、建筑、法律和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令人最为信服的解释是,自然环境或地域的因素。印度和东南亚同属热带季风和热带森林气候,基本上形成一个大致相同的文明区。同样的自然环境,使这两地居民形成相似的心理素质和体质特征。他们都比较缺乏挑战,历史发展节奏缓慢,宗教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人一直有很强的种姓等级观念,处于底层的种姓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能永远从事下等的职业。这与语言的多样性是很有关系的,因为“下等人”改变地位的途径通常是异地而居,地区之间语言的不同使迁居变得困难。这种地区之间的隔绝和语言的差异阻碍了思想和技术的交流;等级之间的隔离使有潜力的“下等人”无法脱颖而出,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印度的经济发展缓慢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印度在近代被欧洲打开大门,尤其是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后,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所有当地人都成为了“下等人”。西方的语言(英语)、贸易等随着军事的扩张带给印度一个全新的世界,改变着印度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改变同时也唤醒了印度人的平等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催生了甘地等民族英雄的出现,从而促进了印度的统一。 (四)中国文化与方块字 中国的统一,由北及南,由于其地理的连续性,虽然有长江之隔,绝非偶然。看一看美国这块与中国大陆最相似的国土,就想到统一的必然性。方块字是如何成为“中国”唯一的文字,已无从考察。这个统一的方块字对大一统的“中国”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它使方块字的使用者有归属感,尽管中国在历史上有分有合。所以,统一文字的影响大于统一“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对方块字的完善的确下了苦工,从书法、对子(包括对联),到诗词,到八股文。 因为这个统一的方块字,才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可能,中国从此再也出不了杰出的思想家。也正因为这个统一的方块字,中国再也不可能在科学的发展上有大的建树,这一方面是因为统一的思想而禁锢了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方块字的本身不利于科学的记载与传播,你如果试著只用方块字来写一本现代科技的书,哪怕只是一篇文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一个大国,自然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她的疆土广阔,物产就丰富;她的人口众多,也就汇集了各式的人才。作为大国的皇帝,除了长生不老,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于是个人的私欲和骄傲极度膨胀。他们只管行乐,无心也无暇去顾及底层的百姓(草民)。草民兴风作浪,镇压下去是捷径。即使某片疆土失去了,皇帝的地位并不因此动摇;外国入侵了,割地赔款,皇帝还照样做。饿死的骆驼比马壮,赔了钱财,还可以搜刮。 皇帝是“荣耀”的唯一来源,也是财富的最终分配者。除了宦官和宫女,当官是接近皇帝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际上是“唯有做官高”。仕途以外的聪明才智都是“小聪明”,一切技术都是“雕虫小技”。这种利于统治者的“官本位”和儒家文化,只有在大国里才能被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做皇帝的安全性(相对于外敌而言)和当官的好处,使得法制难以施行。“情”大于理,犬儒文化得以盛行。这同时也抑制了科技的发展。 统一的文字和一统的大国自然有她的长处。文字统一便于交流思想,交流技术;幅员广大可以互通有无,开阔眼界。人多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人如果能在新时代里扬长避短,丢下“大中国主义”的包袱,对中国文化去芜存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幸事,也是世界的幸事。 (五)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前面我虽然已经用了“文化”一词,为了便于进一步的阐述,我还是在这里把文化的概念澄清一下。依我看,文化是人们的习俗、道德、宗教、思维方式的总和(Wikipedia: generally refers to patterns of human activity and the symbolic structures that giv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旧文重贴 | Leave a comment

开车的境界

有人把美国梦概括为“五子登科”,也就是妻子、孩子、车子、帽子、房子。这五子之一便是车子。无论你是上学,还是上班,或在家当全职妈妈,你都离不开车子。每个人驾车都要经历纸上谈兵、蹒跚学步、新手上路,到熟练驾驶,最后达到车人一体的境界。 一、纸上谈兵 刚来美国不久,两位同学在谈论考驾照的事,我插话道:“在一条平直而宽敞的大道上开车并不难。难的是,你不但要开在一条道上,还要应付周围的车、行人、交通信号等。听我说得头头是道,他们以为我已经有了驾照,其实我是在谈论当年学骑自行车时的感受。 我这个人大器晚成,是我的学生毕业留校后用他的破车扶我学会骑车的,那时老大已经半岁多。刚会骑车时,我总是骑得飞快。手背、肘子以及膝盖上的伤在起初的几个月内从未间断过,有时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痕。经过半年多的摔打,我终于能带着老婆孩子穿梭于繁忙的大街小巷里,颠簸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实现了老婆的第一个梦想。 正式的纸上谈兵,开始于学习交通规则打算考笔试时。我看规则时囫囵吞枣,想凭common sense蒙混过关。交通规则的封面上以及车牌照的包装纸上都一再强调,看到校车停下来让孩子上下车时,你必须停车。于是看到关于校车的考题,就选最严格的选项:在有安全岛隔离的四条道的公路上,与校车不同方向行驶时也要停下来。其实有安全岛时只有同方向的车才必须停车。另一道题是,什么能帮助醒酒?A:碱性的番茄汁;B:热咖啡;C:新鲜空气;D:时间。不是说热茶醒酒吗?热咖啡也差不多,于是选B。又错了。什么都不能醒酒,只能等,D才是对的。幸运的是,我答对题不多不少正好过关。老婆的运气可没有这么好,第一次就差一题。我劝她看交通规则,她不相信运气会比我差那么多。结果一次比一次差,直到要她必须交钱再考,才老实下来。 二、蹒跚学步 通过了笔试就有了学习驾照,有了学习驾照后就开始了当时流行的“同学教同学,丈夫教妻子”的模式。练习了几次上坡启动后,请了一位女师傅来教开车。她问我是否可以自己把车退出停车位,我不知深浅地把车退出来。谁知车不等我停稳,趁我慌忙之中迫不及待地亲上了邻居的卡车,吓得年轻的女师傅很久都不敢教人学车。 老婆学车的过程更具传奇色彩。上坡启动时的几百上千次死车、“丈夫教妻子”时不可避免的吵架到几乎要离婚的精彩片段姑且不提。一次上路回来,我让她刹车,她却猛踩油门,车子冲出停车位向山下驶去。“轰”然一声巨响,车子撞在公寓地下室的墙上,引来了好奇的邻居,更吓出了住在地下室的房客。幸好砖墙丝毫无损,车子也仅受轻伤,只是破费了我们几十美圆的拖车钱。老婆第一次考驾照出奇地快。刚开出停车场,考官就让她回来了,她还以为这么容易就通过了呢。考官跟我说,“她至少要过两个星期才能再考,因为她连开哪条车道都不晓得。”原来她一开出停车场时就开在相反的车道上! Florida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州的路试最绝,居然让考驾照者在路边进行“平行泊车”的实战演习。在无数次车与车的碰撞后,这一规则后来被取消。说起“平行泊车”,Ohio考的是五点(cone)式,其中四点置于停车位的四角,第五点置于停车位的正前方。考驾照者被要求从停车位以外开进去,绕过前面第五点,停在它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然后把车退回到原来的位置。在进或退到过程中,每停一次扣5分,撞倒任何一个cone考试就失败了。 学数学的前辈充份利用其特长,把五点式考试进行量化:在离那个点几占讣的位置开始转方向盘,转到什么角度,在什么位置停下来,……。这一招对考试相当奏效,使我的第一次泊车考试满分通过。学文科出身的老婆却对量化不感兴趣,为此她付出了三多的代价:吵架多、练车多、考试多。 三、新手上路 刚拿到驾照后的几个月甚至一、二年的时间,是最容易出事的时期。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对好多状况因缺乏经验而惊慌失措。老婆拿到驾照后的第一个冒险记是与警察捉迷藏。在她给我送晚饭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后面有彩灯闪烁。车停下来后看见彩灯不亮了,她又继续往前开。如此三番五次,直到开进公寓的停车场时一片漆黑,才发现车灯未开。警察停在边上:“驾照?”“在家里。”警察看着才几天新的驾照,宽容中带着无可奈何地说:“这次我只给你警告。记住,以后看到警车闪灯时,你必须停下来。” 在普通的公路开了一段时间后,第一次上高速公路对许多人是一个挑战。我老婆的朋友,一次误上了高速公路的入口,楞是一点一点地退回来。我第一次跟朋友上高速公路,便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当我离他的车比较近时,我开始减速,他则加速;车距拉开后,我便加速,他又减速。另一个刚拿到驾照几天的朋友,调收音机时车子过了线,惊慌中他急转方向盘,车子飞出快速道、冲向分隔岛,直往相反方向的高速公路驶去。随着他妻子“我不想死”的叫喊声,车子在离反向的快速道只有几呎的地方停了下来。 第一次上弯曲的山路,又是一个挑战。一年夏天,G先生举家去Pepperdine大学参加千橡城教会举办的夏令会。去时开的是Malibu Canyon,第一次看着一边的悬崖,开在弯曲的山路上,心里直发麻。他打听到从Camarillo转到101的路比较好开,于是沿PCH北上。途中看见23号,“这不是高速吗?”他对自己说,于是兴奋地转了上去。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连接101和PCH的所有山路中,23号路是最难开的,它只是在101和118之间与Thousand Oaks Freeway重合而成为高速公路。它的陡峭和蜿蜒不但使G先生恐惧,也吓坏了车里的老婆和孩子。他提着七上八下的心调头回到了PCH。“也不知是过了Camarillo还是没到,往回开是上策,大不了再开Malibu Canyon回去”,G先生琢磨着。最后他们沿着Kanan回到了101。 四、熟练驾驶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然有一天你的车技上了一层楼。换道时不再扭着脖子看边上的车,而会使用反光镜加上迅速一瞥。边上的车没看见你而换道并可能有危险时,你会迅速地鸣笛警告。前面突然刹车时,如果车距太近,你会自然地偏向有空间的一边。你成了熟练的司机,但仍需戒骄戒躁。 1995年夏天,我差不多有了两年的车龄,曾被朋友看上,去Virginia的乡下帮他们搬家到Cincinnati。车技自以为不错了,只是精力稍微分散是对Stop Sign不够敏感。暑期我们一家去Minnesota大学看学校。Twin City的交通灯不像大多数州那样装在路的正上方,而是安在Stop Sign的位置上。那天在St. Paul,垂直街道上两个方向至少十几辆车的紧急刹车声,至今还在耳边回响。 我的朋友X从LA来我们家玩,按照他以往的经验,信心十足地带着yahoo的线路图上了路。谁知yahoo不认得我们这个新兴的地区,而把他指上了Kanan去海边的方向。X在Kanan路上越开越觉得不对(他们以前乘我的车来过我们家几次),就决定找一个宽敞的地方掉头往回开。他把车倒好了位置,看准了两个方向都没车,猛踩油门,车子却向后朝山下冲去。我接到热心的路人打来的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只见车正被路边的土堆顶着,后部向下倾斜地悬空在山崖上。孩子们是被小心翼翼地转移到前座才出来的。 有些似乎与技术无关的事故,对于老练的司机也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我们的“撞鹿”,如果我当时能有现在开车时一样的视野,就不会发生。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去采购,黄昏中“砰!”地一声,车子突然撞到了什么,前面挡风玻璃以及右前方车窗玻璃顿时成了碎屑。如果车上用的是老式玻璃,坐在前面的两口子,不死也会丢掉半条命。“你没看见前面的鹿?”“你看见了怎么不提醒我?”“提醒已经来不及了。”这是我们当时的对话。鹿被撞得怎样了也没去看一眼,我揣着害怕受罚的心理(其实是多余的)继续赶路的同时,也在琢磨这右窗是怎么破的。换档时我突然发现两座位之间有一件东西,是反光镜!它要是偏左或偏右一点,我们中的一位就被砸伤。 回家后打电话告诉朋友撞鹿的事。朋友说“你开车还是不行,怎么会撞到路上去?”“黄昏时撞上鹿怎么能怪开车不行?”“熟练的司机那会撞路?”……,“我是撞到deer啦!” 五、车人一体 一位朋友跟我谈起开车时,感慨“那些老美从小和车子一起长大,车技好像都进到血液里去了”。其实,“熟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条件反射”,不用经过大脑就能作出反应。如果开车到了“巧”的程度,他就算达到了“车人一体”的境界。比如前面X先生的“倒挂悬崖”,如果他是一位“巧”的司机,只要脚沾油门,他就能马上感觉到车的去向不对,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随时注意各种交通信号是一个成熟司机的先决条件。几个月前,L女士见到黄灯紧急刹车而被后面的车撞上。依交通规则,这不是她的错,但这是可以避免的事故。一个成熟的司机在黄灯亮时,能够根据车速、离交通口的距离、以及周围的车流,安全地作出停或过的决定。 一个老练的司机,不是只盯着前面的车。他会有广阔的视野,对周围的车随时都了如指掌。一旦发生意外,他能迅速回应,于短暂的时间内,在按喇叭、刹车、换车道等对策中,作最安全的选择,包括几项选择的结合。 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司机,经验的积累势必经过程。经验既是自身的体验,也包括观察、思考的结果。有一次在弯道上前面的车突然减速,后面的车眼看要撞上我的车时急忙往边上拐,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另一次在高速上,前面的大卡车突然慢下来,我就换到边上的道,谁知这条道上的车更慢(只是被大卡车挡住了视线),险些出事故。从此,我每次打算换道时,尽管视角不好,对边上的车速都有充份的观察与心理准备。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用在开车上,就是“知所能、知所不能”。哪怕你的车技一流,还得谨慎行事,知道自己和车子的极限。我的同事A喜欢快速的感觉,尤其是拐弯的感觉,在学习飞行之前喜欢上Six Flag。去年,他在27号去海边的路上居然开到60mph以上的速度,从而失控翻下山崖,车子几乎报废,幸好人仅受轻伤。 最后,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开长途,出发前必须作充份的准备。如果你用网上地图(如MapQuest),你必须确认网上的终点和你的目的地一致。尤其是长途,你还须对天气和路况作些研究,从而避免James Kim的悲剧发生。 ======================================= 刊登在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旧文重贴 | Leave a comment

从“盲人摸象”谈“观点”

“盲人摸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几个盲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从而对大象的模样作出各自不同的判断。这个寓言主要是用来比喻人们看问题以偏概全。其实,我们都受环境、教育等因素的限制,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到问题的全部。我们不是盲人,以为能看到大象的全貌,却全然不知我们对大象的了解有限得很。 英语里有一个词,point of view,中文翻译成“观点”,恰如其分。“观点”,观察的点,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天天谈“观点”,却忘记了它原来的含义。有些人说“这是我的观点”时,经常是以一种毋庸置疑,绝对正确的口气。既然是观点,就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像是大象的某个部位,怎么可能会绝对正确? 在英语里还有一个缩写很常用:IMO,更谦卑一点的用IMHO(In My Humble Opinion)。在中文里很少看到,“以我的看法”,或“依我的愚见”这样的字眼。无论是在文章里,还是在面对面的对话里,见得更多的是,“你是(绝对)错误或是荒谬的”,甚至指责对方为弱智。 当然,我们应该区分事实和观点,而且观点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比如一个盲人摸到的东西像一把扇子是事实;而“大象跟一把扇一样”则是观点。如果一个人从来没见过更没摸过大象,他所描述的大象的模样就毫无价值,哪怕以后证明他的描述比任何一个盲人所说的更接近真正的大象。毕竟,“大象跟一把扇一样”这句话含有真实的信息,描述了大象的某个部位。 如果我们能够怀着一个开放的心态,站着他人的角度,换一个观察点,就会经常发现“他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如果这些盲人停下来思考:为什么别人对大象的模样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摸到的是大象吗?我也许应该去摸一下他们刚才摸的地方,证实一下他们说的是否真实。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开放的心态,他们就会拼凑出大象的比较全面的模样。 ===================================== 刊登在 2007 华夏快递 kd071111.

Posted in 旧文重贴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