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22

回国过年

自从出国之后,每次回国基本上都是暑假期间,因为孩子们也要一起去。2015年回国过年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带着老大和她的一岁多的儿子,妻子没有回去。妻子的侄子(Q)替我们在机场附近订好了旅店,第二天直接把我们送到老家。 刚出上海,就遇到大堵车。Q一查,说是因为雾霾,前面的高速被封了。在老家等我们吃晚饭的朋友2点左右给我打电话,问我快到了没有,我说还没出杭州呢!他问我“你不是说一早就会出发吗?”“我是一早就出发了,可刚出上海就封路了”。封路的原因是怕出交通事故,因为如果出了大的交通事故,有关负责人要被追责。雾霾和浓雾一样,会影响视线,掌握方向盘的人减速慢行是起码的常识。如果发生事故,自然是肇事者及保险公司负责。 当官的责权不明,或者责权混乱,也算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很多事情该负责的不负责,比如毒食品、毒奶粉、无效疫苗、拐卖人口、各种诈骗、司法不公等,本该是政府监管的责任,却无人被追责(或者抓几小人物糊弄一下百姓)。最近更是听到百姓存在银行的钱不翼而飞的事,银行可以不负责,理由是被前雇员私吞了。而百姓莽撞驾驶,却要政府负责。 第二天我去另一个城市,刚上路不久,高速又被封。这次是因为雾,不是雾霾。还好,没有全封,但还是让饭桌上的同学等了我不少时间。 一个亲戚送来一只猫头鹰,算是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可我和女儿却不领情,让他拿回去放生,但估计它还是会成了他人的盘中餐。 老大虽然是七岁多才出国,也经历过炮竹。但那时的炮竹最多也就是一尺多长,烟火有一两个就不错了。现在的炮竹好几米长,烟火是一箱箱的放。她回去过年的第一大感受是,炮竹太多、太吵闹,而且影响空气质量。 最奇葩的事情是劝架。大年三十的中午,母亲说趁我在家,邀请村里几个曾经帮过什么忙的人吃一餐饭,以示感谢,其中有村长及在县里当个什么小官的人(以后简称“小官”)。我们村本来不大,总共才100多人,但八十年代不记得出于什么原因分成了两队。村长是我们这个队的村长(也许应该叫队长),小官是另一个队的(但队长当时不在)。他们之间有一些利益冲突,面和心不和,席间谈到村子里的一座桥。那以前一直是木桥,每年洪水冲垮之后会重搭。河那边有山林和田地,还是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后来因为通了车,而且有些田地已荒废,这个桥就显得没那么重要。况且河水小的季节大人可以徒步渡过,水大时可以绕道,也就是多走2公里左右。 通往县城的路要翻过一座山,叫做由义岭,如今是县城的主要休闲爬山的去处。爬山的人会到我们村或临村的农家乐吃一餐中饭,然后坐车或徒步回去。没有桥,不只是不方便,还会影响村里一些农家乐的生意。 小官从上面弄了一笔钱来造桥,村长以“风水”、为村民安全着想为由不让造,给小官带来了经济损失,具体一些细节记不清了。小官能够接触到村民的检举信,就说某村民(H)检举村长私吞了退耕还林的钱。这一招既指出村长的污点,也挑拨了村长与那位村民的关系。正说着,H正好从门口经过,我的母亲不知就里,喊H进来坐,我想阻止已经来不及。H一走进来,村长马上过去对H大动拳脚。H个子小,比村长年纪大,自然不是对手。我赶紧上去抱住村长,从家里到门口,一直没有松手。H大概为了面子,又看到我抱住村长,一直没有跑开,两人对骂着。期间也有村民来劝架,其中一位刚刚在杀鸡或是切肉,手里还拿着菜刀,我赶紧把他的菜刀拿下,以免造成误伤。我的皮夹克因为劝架被扯破。 后来H叫来了警察,主要是做笔录。但警察没有找我,好像是让我弟媳妇挡开了。他们如果来找我的话,我多半会说实话,虽然会给父母与村长之间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警察当天还来了第二次,但被村长的哥哥给挡回去了。我当时和家人说,要是在美国,谁敢干预警察执法,会立即被铐起来甚至当场击毙(自2020年五月份以来,警察已经不敢这样执法了,如今是犯法者比执法者还理直气壮)。不过,听说村长的哥哥后来还是被抓去了几天,因为H的女儿(或者孙女)跟某局长有关系。 H也去小官家中闹了一场,因为是他公开了H的名字。据说后来村长也把退耕还林的钱还给了村民。 中国政府给百姓的一点好处,不会直接到达百姓手里,而是通过一级级的往下发放。其结果往往是一级级的克扣,到百姓手里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没有了。底下的人拿不到钱就骂贪官(“上头的政策是好的”)。殊不知,上头这样设计是故意的,以便一级级能得到好处。唱的是为百姓着想,实惠却归于当官的。当官的心知肚明,自然会维护体制;而百姓以为制度好,也维护体制。百姓有怨言了,治几个“贪官”,上方得到了好处(贪官的财富),还赢得名声。虽然百姓什么好处也没得到,下一个顶替的也许还是更贪的官。苏绰的治官之道真是妙不可言。 这次回国期间,不是霾就是雾,也没能去什么地方。除了体验了一下回国过年的气氛,满足了父母的心愿,还赔上了一件皮夹克。

Posted in 随感杂谈, 往事追忆 | Leave a comment

话说新年,兼谈历法

中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年”的传说。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当除夕的时候,出来吞食牲畜并伤害人命。后来,有一老人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传说。 地球绕太阳公转带给大地的四季循环,生活在任何地域的人类都感受得到。中国新年,在立春前后。立春一过,在南方马上就可以看见树枝发牙,梅花开放。一个寒冷而死气沉沉的冬天的过去,温暖又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到来,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至于这样一个周期为什么叫“年”,而英语为什么叫year,俄语叫год,西班牙语叫año,希腊语叫έτος,恐怕是无从考究的。 另一种说法将“年”换为“夕”,说夕是怪兽,所以大年三十叫“除夕”。但根据说文解字,在甲骨文中“夕”和“月”是同一个字,都是半个月亮的象形。“夕”的造字本义一般认为是月亮刚出现时的一段时间,也就是傍晚、黄昏。后来引申指夜晚。再引申为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至于为什么用对联、爆竹和灯火来庆祝新年的到来,倒是可以作一番探讨的。 爆竹,顾名思义,就是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生竹子燃烧时爆裂声,会吓着孩子,甚至大人也会躲开。人们以为鬼怪也害怕。所以爆竹作为新年驱魔赶鬼的道具。我们那一带过年前有“扫尘”的习惯。扫尘,就是大扫除,把一个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大概以为烧爆竹把家中的晦气也能赶走,来迎接新年吧。而用火药制作的“爆竹”,则开始于宋朝。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应该与太阳,火、血有关。一种说法是,人出于对火、太阳的崇拜和对鲜血的敬畏,他们认为红色具有强大的力量,代表生命与希望。然后,就到了疯狂崇拜红色的周朝。据说周朝有一个有名的术士,他在原来“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说”,获得了天子的赞同。这个术士掐指一算,周属火德,于是乎,红色变成了高贵的代表色。之后各个朝代根据“五行说”和“五德说”都有相应的颜色(但皇族主基调都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于是,红色在平民百姓中也慢慢流行起来。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以其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文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长期延续下来的一种风俗文化。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宋代王安石的“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道出了春联和桃符的关系。虽然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早于王安石的春联,其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云阳人,名叫辛寅逊。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楹联还有一条规矩,上联以仄声为末字,下联以平声收尾。 中国的历法与二十四节气,据说公元前104年就已确立。只是“月”并不为“年”所整除,而且一个月也不是简单的30天。如何使历法准确地反映月和年的关系,并预测或月偏食、月全食,日偏食、日全食等现象,一直是各国“天文学”研究的课题。一直到十六、七世纪,准确的天文计算才在欧洲确立。现在通用的阳历(Gregorian calendar)也就在十六世纪末才确立,汤若望来中国的前二三十年。 中国现在用的农历,是明末清初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修订。汤若望明末来到中国,熟悉了中国的一些文化之后,发现中国农历中的很多天文现象有误差,于是向崇祯帝提出重修,并得到首肯。修历刚开始就经历了战乱及改朝换代。到了清朝,顺治帝也为汤若望的知识所折服,同意修历,并把新历法称为“时宪历”。 顺治帝20几岁就死于天花。鳌拜等辅政大臣把持了朝政,提出了“率祖制、复旧章”,废除了清政府入关以来的多项政策,传教士所定新历也卷入其中。几位支持修历的大臣被斩首。据说,汤若望即将被斩首时北京发生地震,使鳌拜一伙慑于天意没敢下手。后来康熙掌权,才重新重用汤若望,并为支持修历的人平反。 阴历(或称农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并每几年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 闰月是如何确定的?这得从二十四节气说起。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冬至(北半球白天最短)起每隔黄经30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所谓黄经300,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除以24。粗略地说,就是地球公转15度。每个位置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需要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汤若望修订的历法才能准确的推算多年的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 每月的初一是月朔,十五为以望月(满月),30天为大月,29天为小月。没有中气的月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月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2021年的闰月出现在农历四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四月”。如果这样比较难懂的话,我有一个比较好记的,但不够准确的办法。如果农历的日期与公历的日期接近20天了,那就差不多需要闰月了。比如,2021年的四月三十是公历的5月22,相差22天,如果不闰月,下个月就会只差20天(闰四月29天,公历5月有31天)。 公历的月不再与月亮有关,虽然英语“月”(month)的词根也是月(moon)。后来为方便起见,而改为简单的12个月,此月不再是彼月。公历每四年在2月加1天,每400年少加1天,这个大家都知道。阳历虽然没有二十四节气,但有月望月塑(阴历的月份);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只不过名字不同。他们的夏天是从夏至开始的,秋季从秋分开始,比我们晚了半个季节。 今年的阴阳历之间有一个偶合,如果不是千年难遇的话,至少是百年不遇,那就是“连续”三个月的第一日重合。2月1日是正月初一,4月1日是三月初一,五月1日是四月初一。中间跳了一个月,这已经是最难得的了,因为真正连续三个月重合是不可能的。 这里顺便介绍犹太人的历法。犹太历的正月比中国的一月又更晚一点,而新年却立在七月一日(吹号节)。犹太历也是阴阳合力,地球围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月亮围地球一周为一个月。 神为以色列设立了七个节期: 逾越节:犹历正月十四(一天),阳历在三、四月。 无酵节:犹历正月十五至二十一(七天)。 初熟节:犹历正月十六(一天)。 五旬节:犹历三月六日,阳历五、六月。 吹角节:犹历七月初一(一天),阳历九、十月。 赎罪日:犹历七月初十(一天),阳历九、十月。 住棚节:犹历七月十五(一天),阳历九、十月。

Posted in 谈古论今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