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13

第三讲 对子女的爱

上次讲了夫妻的爱,“爱”是动词,需要去爱,才能感受到爱的甘甜。如果说今天夫妻爱得不够的话,那么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是“太多了”,成了溺爱。对配偶可能忍耐不够,对孩子却是忍耐过了头。孩子再无理取闹,也能忍。提起圣经的教导,只会引用“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甚至一个句子都不引全。以弗所书6:4的下半句是“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歌罗西书3:21的下半句是“恐怕他们失了志气。” 我们管教孩子,不只是要他们学习好,将来好攒大钱,出入头地;而是希望他们渐渐长大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孩子撒母耳渐渐长大,耶和华与人越发喜爱他。”(撒母耳记上2:26)“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加福音2 :52)) 一、 和子女建立亲密关系 现在的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双方都很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限。有些家长觉得guilty,有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容易。这也是造成父母不敢管教的原因之一。因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限,怕严厉了孩子就不亲近。所以,父母尽量多花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是非常必要的。 一九九九年九月Vanderbilt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小时候父亲不在身边或与父亲关系不好的女孩子,平均发育年龄要早两丶三岁。研究人员的解释是,由于父亲不能充当自然的男性模范,女孩子就会倾向于到家庭之外寻求异性模范,从而促进荷尔蒙的产生。正常情况下,女孩子发育得晚是好事。因为生理上成熟得过早,而心灵的成熟未能跟上,更容易发生早期性行为,甚至早孕。二零零零年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则表明,过早发育的女孩,其子女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更弱。综合这两项发现,如果父亲没有在早期建立与女儿的亲密关系,其外孙的身体状况可能会更差,这自然会影响到第四代丶第五代,……。 与父母关系密切的子女,更容易受管教。因为他们理解父母的想法,体会父母的心意。父母也更容易了解子女的心理,管教起来不至于无的放矢。 另一项研究表明,家庭对孩子太宽松,和对孩子太严厉的,孩子以后都容易出问题。没有管教的孩子,缺乏是非观,容易出问题,他也感受不到家庭的安全感。就像一个人在一个没有分道线的路上,反而没有安全感。而管得过严的孩子,长大后想离家越远越好,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束缚。因为家里管得太死,孩子试图到外面寻找平衡。怎样管教得合适,要向神求智慧。 我们的老大,从小跟我很亲。我拿全奖来美国读书,但按美国的标准,因为我的资助不够养活3口人,于是她们母女俩的来美签证遇到麻烦。两边的兄弟姊妹都劝我们把女儿暂时留给她们。但我不同意,坚持孩子要和父母在一起。感谢主,后来在系里的帮助下,她们顺利来美。在她来美国后的前5年里,她经常换学校,换环境,但从来没有抱怨,也适应得很好。因为她知道,父母爱她,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她好。 二、 品德教育从小做起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第一讲,神对祂所爱的人有管教,有磨练,有恩典、有慈爱。我们对孩子,也应该如此。 圣经里有很多关于管教子女的教导。 “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希伯来书12:5 – 8) 从什么时候开始管教合适? “胎教”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说,从从胎儿就开始“教”了。胎教是否有用,我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数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也就是从很小就要开始教了。教什么?儿歌、数数、甚至唐诗宋词。但很少有人注重品德方面的教育。 品德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尊重父母;二是诚实。这也是圣经的教导。 “孝敬父母”是十诫之一。作为孩子,孝敬的表现就是尊重。诚实,更是圣经中自始至终都教导。 我们几乎每个人,如果有人公开顶撞,不论是同事,还是教会的弟兄姊妹,或者邻居,都会非常不高兴,引起冲突,甚至会不再来往。可是,很多父母,却允许孩子顶撞而不加制止。他在家可以顶撞父母,他出外自然可以顶撞别人。在家自我为中心,在外当然也会如此。 有些父母,恐怕孩子诚实而会吃亏。我们想一想,是喜欢和诚实的人打交道,还是和不诚实的人交往?如果我们不教导我们的孩子诚实,我们会被孩子轻看,而孩子不诚实也被人轻看。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不会撒谎,更应该担心他们不诚实。比如我们老大,相当诚实的孩子。可是有时也会撒谎。 那是我们刚来美国不久。她到美国也就是一年多一点,我还是学生,太太也在外面打一点工。有时我们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玩。住在楼下的是一位单身汉,受不了孩子们的吵闹,就打电话叫来警察。警察问“你们有大人带你们的吗?”“隔壁的阿姨带我们”,我女儿回答警察说。警察去问住在隔壁的朋友,她的“No”几乎已经脱口而出,最终她还是说了”Yes”。我们也就免去了一场大麻烦。我们平常只是议论过,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给警察发现会有麻烦,但从来没有想过应付措施。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痛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希伯来书12:11)。神的管教是爱,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如此。箴言里有很多关于管教孩子的教导,有些是明说要用杖打。杖打不应该带来身体上长期的疼痛,用此来教育孩子他做了错事。不应该用杖打发泄我们的愤怒和挫折,或失去控制。 今天的西方,对体罚孩子管得很严,也管得太宽。但在民间,打屁股还是比较普遍的。 60年代以前,有80%以上的家长会打屁股(spanking),到60年代,由于舆论的压力和一些对体罚的处罚,降到60%,后来又升到70%。加拿大的多数省,都明确表示可以打屁股,但不能用其它辅助工具(鞭子,棍子等)。 我主张必要时采取体罚(打屁股)。但我坚决反对语言上的abuse。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别的孩子,谁跟你这样?”“你真是废物,将来只能去扫大街”……。这样的话,会给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灵创伤,我想,这“恐怕他们失了志气”(歌罗西书3:21) 是否要用体罚,这不是关键。关键是父母对孩子要有底线,有boundary。越过了这个边界,就要承担后果,或者体罚,或者其它方式的惩罚,一次也不能让他们有侥幸的心里。 管教要注意一致性。这个一致性包括:父母一致、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大小一致。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在孩子面前为如何管教发生争执;父母要克制自己,不要因为高兴而放纵孩子,因为烦恼而迁怒于孩子;言行一致,一是说话要算数,是奖是罚都应该兑现;二是言传身教。大小一致,如果有几个孩子,不要偏袒哪一个。 三、 让孩子清楚知道父母的爱(语言的交流) 交流是一项技巧,我们的天父不只是创造了语言,也告诉我如何使用语言做有效的交流。在圣经里,神明确地宣示祂对世人的爱。更是让祂的独生子来到世上,让人们更加清楚神的爱。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好像比较欠缺,是爱也不说出来。夫妻之间如此,对子女也是如此。 我在这方面也不例外。我们的老二Grace,就是一个例子。她从小的脾气比另外两位都倔强。比如,我们开始这个教会,也就没有带她们去CCCTO。她开始很抵触,拒绝和我们合作,比如让她在VBS当helper,她坚决不肯。我就思考如何能改善这种关系,但平常的交谈好像比较困难,一是语言有障碍,二是在平常交谈中,很难有一个心平气和的气氛。于是在她13岁生日那天,给她写了一个Email。告诉她,我非常爱她,但也希望她能变得更好。我还记得她小时候快乐的样子,希望她以后能够像那时那样快乐,更加快乐。 这封Email送给她后,她没有回,但我看到了明显的改变。不久以后,有另外一个小插曲。我有一个号码锁的手提箱,那天拿出来想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但忘记了密码。我试了几次,发现是她的生日。我可以觉察到她的微妙反应。从此以后,她很少顶撞,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几个月前给我的生日卡上写道:她知道我爱她(们),有时逼他们做一些事情,是为她们好。 Oak Park高中有一个传统,学生快毕业时,学校通知家长给学生写信,也告知学生的朋友,这些信一并交给学校,但不让学生自己知道。学校组织一次校外活动,然后给学生一个惊喜,让他们看这些信。我们第二天去接孩子时,看到每个学生和家长之间的那种幸福感。 我们做父母的,如果口头交流有困难,不妨试着用写的方式。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读经偶得 | Leave a comment

第二讲 夫妻的爱

第二讲 夫妻的爱 中国人在传统上没有“爱”的概念。传统上的“爱”就是喜欢的意思,也许喜欢的程度更进一步。比如,“爱不释手”,爱某件东西到了不肯放手的程度。而我们平常说的爱(名词),就相当于中国传统上的情。金代诗人元问好的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死相许?”大家都应该很熟悉,这里的情就是男女之间的爱。 喜欢是以我为中心的,也就是与我有益。我喜欢甲而不喜欢乙,因为我觉得甲可爱,乙不可爱;或者因为甲跟我谈得来,乙跟我谈不来;或者因为甲给我帮助,乙不给我帮助。 男女之间的爱不一定能够说道清楚。有人会说,如果说得清楚,就不是爱了。但说不清楚不等于没有原因,比如,因为这个女的是“我”喜欢的类型。西方流行一个词,“chemistry”,两个人处得来,就说这两个人之间有chemistry。男女相爱也是因为chemistry,是因为hormone,是因为libido。这样,就把爱定义在一个很低的层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动物的层次。 男女之间的爱,当然不只是chemistry。在和对方结婚之前,肯定要有所了解:比如有相近的背景,相同的价值观,等等。但是,这些原因,以及chemistry,都是甲决定爱乙的理由,而不是爱本身的理由。 一、爱是在神面前的圣约,而不是合同。 当你决定和对方订婚、结婚,你就承诺你要爱对方。两个人就成为一体(创世记2:24;马太福音19:5;马可福音10:7)。 我们经常讲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做过多少坏事,有多少大小毛病,可父母还是照样爱他/她,你觉得难吗? 为什么和你一起组织家庭,和你同床共枕,和你一起生养儿女,你当初发誓要爱一辈子的人,却不能爱到底呢? 问题在哪里?因为孩子再不好也是自己的。难道配偶(妻子或丈夫)就不是你的吗?你把配偶真的当作另一半了吗?你和他视为一体了吗?也就是说,把爱她当作爱你自己一样,当爱成了习惯,就不会难了。 当你决定和对方结婚的那一刻开始,你同时做了一个决定,在神面前立了一个约,你要爱他/她。婚礼上的誓言里我们都应该熟悉:“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他同住,在神面前和她/他结为一体,爱她/他、安慰她/他、尊重她/他、保护她/他,像你爱自己一样。不论她/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於她/他,直到离开世界。” 在婚礼上和跟着主婚人念誓言容易,我相信绝大多数也是出于真心。但一旦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对方越来越不可爱的时候。但你想过没有,对方跟你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反而更不可爱了呢? 我在北加州的一个熟人,是我曾经的学生,几年前跟我诉苦,说他和妻子如何的难以交流,他妻子对孩子的管教又是如何的糟糕。我当时猜他是想找理由离婚,就跟他说,她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赚钱,既没有时间和朋友交往,也没有时间和丈夫孩子交流。但是,当她辛辛苦苦地赚钱回家时,你想过让她不要那么累吗?你和她交流困难,难道你没有很大的责任吗?果然,他在国内早已找了一个,离婚后不久他们就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他们又离了婚,每个月付一大笔抚养费。 重新找过一个不一定更好。有研究表明,二婚的离婚率更高。离婚的问题在于你自己,而不是对方不适合你。这个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 记住,神没有为你创造一位完全合适你的配偶,但神为你造了一位配偶让你去爱。是的,你的配偶有很多缺点,但自己不也是吗?神让你在婚姻中学习怎样爱,也体会神是怎样爱我们的。很多人说,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理解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苦心。当我们觉得爱我们的另一半很困难时,我们就应该想到神的爱是多么伟大。 当有人觉得自己走不下去是,有没有问你自己,我尽力了吗?我兑现了爱她的承诺了吗?一个人的问《Seven Level of Intimacy》的作者Matthew Kelley,他不爱他的妻子了怎么办?Matthew回答说,“去爱她(love her)”。 二、爱是付出,是行动。 怎样才算爱对方?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对爱有很好的描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无论是传统上的情,还是今天挂着嘴上的爱,都没有这种境界。 以一般人结婚的年龄(30),和平均寿命(80)来估算,一对夫妻生活在一起大概有50年,或者更长。要爱对方,忍耐对方50年,难吗?也许。所以,保罗开篇就说,“爱是恒久忍耐”。 在这50年里,要有恩慈,要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英文是不粗暴)。行动既表现在语言上,也落实在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男人,在传统上不喜欢对配偶说好话。虽然不一定要“honey”,“sweetie”,“love you”挂在嘴上,但好话也是必要的。 爱是关心,是聆听。比如她心情不好,为什么?因为工作?因为孩子?还是因为你?也许是因为父母兄妹?说到这里,当你决定爱她的时候,也同时决定接纳她的家人。如何接纳,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不想走题了。要做到关心,经常在一起交流是必须的。如果你不了解对方,就无从真正的关心。或者是空洞的关心:“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等等。 Stephen R. Covey,是一个很有名的讲员。在他的最有名的著作《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读经偶得 | Leave a comment

第一讲 神的爱

第一讲 神的爱 神对人的爱可分为三个类型。普世的爱、拣选的爱、对信靠祂的人的爱。 一、普世的爱,也叫做普世恩典。神“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45)。也可以说,神对祂所创造的人类,有怜悯和物质供应。再扩展一点,神提供给世人的物质供应,是同样的。所以,好多“歹人”活得很滋润。 二、拣选的爱。在圣经中有很多描述神的拣选。 比如,神拣选以色列人作祂的选民。以色列是雅各(James)的后裔,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以扫的弟弟。雅各在平常人的眼里,真不是什么好人。他以一碗红豆汤骗取长子的名分,以羊皮包手骗取父亲的祝福,以诡诈的方式骗取舅舅的产业(羊群)。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得到了神的拣选。在旷野里和神摔跤,瘸了腿,被改名为以色列,并成为以色列国的祖先。 以色列民也没有什么特别好。忘恩负义,一次次地背叛神。刚出埃及,几天没有肉吃,就怨声四起,甚至说不如受埃及人奴役(出埃及记16:2-3)。 由于对神的背叛,以色列国多次被他国击败,国家被分裂甚至亡国,国民被分居他国。 旧约中的好些士师(judge),也不咋地。比如那个参孙,有勇无谋,轻易地把自己力量来源的秘密告诉妓女,招致灭顶之灾。那个被神拣选的messenger约拿,神要他往东,他往西跑,直到被吞入鱼腹,才在鱼腹里求告神。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说神不公平,其中包括一些弟兄姊妹。受造物有权抱怨吗?就像保罗在罗马书9:21里写的,“窰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吗?”又比如一个木匠在选哪块木料时,木料能说:“我比它更直,你应该用我”吗?也许木匠要用到木料正好要一点弯的呢?也许太直了反而难以承受压力? 三、神对信靠祂的人的爱。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給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这种爱,是舍己的爱,牺牲的爱。“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6-8)这就是神的爱。 既然神爱世人,为什么不赦免所有人都罪?让大家都进天堂?因为神有公义。人因为始祖亚当犯了罪,“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5:12)这就是为什么神要差祂的独生子耶稣来到世上,并为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没有耶稣的宝血,我们的罪不能对付,也就不能见神。 神是公义的神,祂对祂所爱的人,有管教、有磨难,有慈爱、有恩典。 我们来看一些圣经中的例子。比如旧约中的约瑟、摩西、约伯、大卫;新约中的彼得、保罗,施洗约翰、耶稣的门徒约翰,其他的门徒等。 “耶和华与约瑟同在。耶和华使他所作的尽都顺利。”(创世记39:23/3)约瑟也把他的苦难及卖到埃及当成是神的美意:“差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乃是神。他又使我如法老的父,作他全家的主,并埃及全地的宰相。”(创世记45:8) 摩西是面对面与神对话,并为神颁布律法的代言人。然而,神让他在旷野牧羊40年,最后不能进入迦南地。 神称赞约伯,“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但神居然允许撒旦攻击他,让他失去所有。 “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撒母耳记上13:14)。大卫受到神的管教,他和拔示巴所生的长子被击杀。并且“刀剑不离开大卫的家”(撒母耳记下12:10)。大卫数点百姓人数,受到神的惩罚。圣殿不得在大卫的手里建造,因为大卫流了多人的血(历代志22:7;28:3)。 彼得,是耶稣给他的名字,耶稣曾亲口对他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16:18),并让彼得“你喂养我的羊。”(约翰福音21:17)。可是,彼得三次不认主,最后为主殉道。 保罗是耶稣复活之后亲自呼召出来的使徒。保罗为福音的缘故,受尽了磨难,直到殉道。“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於自高。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強了。”(哥林多后书12:7-10) 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都有磨难、有保护、有管教、有引导、有信任、有恩典。 四、关于无条件的爱。 在这里我想用一点时间来澄清一个我们经常用到术语:“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是出自于圣经,而是出自于心理学家Eric Fromm。为什么没有圣经根据的“无条件的爱”流传如此之广?乃至于很多“资深”的基督徒都经常引用? 如果神的爱绝对是“无条件”的,那就等于说神是不分善恶的。祂会原谅任何人,任何事,十字架的救恩也是多此一举。耶和华“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 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34:7)。 神恨恶罪,罪人不能见神。这才需要耶稣来到世上,为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样,那些愿意(相信)被耶稣的宝血遮盖的人,可以称义。“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給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这里的条件是,“信祂的”。约翰福音里接着写道:“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3:18)“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3:36) “无条件的爱”也不是完全的错误,只是在理解上要小心。“无条件的爱”在下面的理解上是可以的。1)神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爱我们;2)神爱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完美了。有些人,也喜欢用“白白的救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罪人,相信主耶稣的血是为我们的罪而流。 “无条件的爱”成为如此流行,一方面是基于如上的理解。但白白的救恩也不是无条件的。比如,我现在开一张$500的支票给你,就是给你。虽然我没有向你要回报,但也不是绝对无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相信这个支票是真的,有意愿接受我的钱,然后到银行去兑现。再比如,一个人到美国来,也许是偷渡过来,也许是探亲过来就黑了下来,要把身份合法化非常艰难。突然一天总统有大赦令,你的合法身份也就会“白白”的得来。但这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相信这个大赦是真的,并且你愿意成为美国公民,然后要去申请。“无条件”说的是,一个人不配得(deserve),但不等于是完全的无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你有得到的意愿,然后主动去接受。 “无条件的爱”如此流行的另一方面是受世俗的“泛爱”影响。西方个人主义至上,尤其是近年来,把什么坏习性都归于基因。我行我素,只要索取,不想回报;只要权利,不讲责任(义务)。挂在嘴边的话是,“爱”就是给自由。既然爱我,就认同我,认同我的一切,不要把你的价值观强加给我。弟兄姊妹,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不想她变得更好吗?你愿意看着他颓废吗?愿意让他去犯罪吗? 实际上,神的爱比“无条件的爱”要好上千倍万倍。祂要我们走成圣的道路,一点一点地学祂,成为完美,并最后和祂同享荣耀。

Posted in 读经偶得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