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chives
- January 2023
- November 2022
- October 2022
- February 2022
- January 2022
- December 2021
- November 2021
- October 2021
- July 2021
- June 2021
- May 2021
- February 2021
- June 2015
- May 2014
- October 2013
- August 2013
- April 2013
- September 2012
- February 2012
- September 2011
- April 2011
- March 2011
- March 2010
- February 2010
- July 2009
- June 2009
- April 2009
- October 2008
- September 2008
- June 2008
- May 2008
- March 2008
- January 2008
- Decem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June 2007
- February 2006
- March 2004
- February 2004
- December 2003
- November 2001
- September 2001
- May 2001
- April 2001
- May 1996
- December 1995
-
Meta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08
我为什么“反日”?
日本是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国家。大多数到过或生活在那里的华人都为日本的井井有条、日本的整洁、日本人的工作效率、日本人的彬彬有礼而爱上日本这个国家。无论一个人是否到过日本,他都很难和日本脱离干系:日本车、日本电器、日本游戏、日本饮食等等。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日本也是一个可恨的国家,她参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更在二战中对中国百姓犯下了灭绝人寰的罪行(如南京大屠杀);它的侵华导致了中共政权的上台,从此中国陷于万劫不复的灾难中;她虽然也“谴责”了中共的六四暴行,是对中共制裁最早解禁的发达国家;……。 我反日的主要理由还是她至今不能正视历史,极力把自己打扮成二战的受害者,大肆渲染原子弹爆炸的伤害,而对其在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犯下的灭绝人性的罪行则轻描淡写,甚至把侵略说成“进入”。许多日本政要每年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劳工和“慰安妇”在日本起诉求偿的案子在日本法院屡屡败诉,张纯如的书不能在日本出版,都是日本对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没有诚心思过的例证。日本的教科书固然有多种版本,日本“对在二战中侵略别国,残害别国老百姓的事情提得很少,却大肆宣扬原子弹,东京空袭,冲绳战等”却是普遍现象,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护日派人士也承认这一点。 我不否认日本今天的态度有其历史的原因,比如:1)德国没有挨原子弹,而日本却吃了两颗。2)对德国的战犯的审判,相对而言更加彻底和公正。而对日本的审判,由于中国的内患,主要受害国未能在审判中扮演应有的角色,美国以战胜国的地位唱主角,一方面对有些主犯(如天皇)没有给予应有的惩处;另一方面却让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3)欧洲的受害国对历史有完整的记载,而中共为了一己之私,随意涂抹历史,毁坏证据,从而给日本篡改历史开了方便之门;中共放弃战争赔偿和阻碍民间索赔,则进一步为日本歪曲历史提供了便利。 还有文化的原因。西方人较能尊重史实,而东方人更喜欢记住对方的坏,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但我们不能因为中国人普遍也有这个毛病,就成为日本这种做法的正当依据。有人说,日本的投降是无奈的(德国的投降更加主动些),这就更加可怕。因为无奈的背后是不服输,隐含有复仇的种子。 还有人理直气壮地说,二战是上一辈人犯下的罪行,新一代的日本人,没有义务去背负老一代旧日本的包袱。我倒认为真实的历史更能给人们自由,而被篡改了的,只带着屈辱和仇恨的历史,更是沉重的包袱,因为屈辱和仇恨是需要释放的,那就是报仇。 在这里,我想顺便为原子弹轰炸日本说几句话,因为有人将它和南京大屠杀相提并论,它也是日本借以大肆宣扬其受害者地位的主要依据。首先,在德国投降后,如果日本政府响应美、英、中三国在7月26日发表的“波茨坦宣言”宣布投降,就不会挨原子弹;再退一步,如果日本在广岛遭原子弹轰炸之后立即投降,还可以避免长崎挨炸。其次,日本有大量的妇女到前线当慰安妇,后来在日本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更是搞全民皆兵,不分老幼进行军事训练,期望和美军同归于尽。如此看来,在原子弹中死去的只有小孩才算是真正的“平民”。第三,就像当年投放炸弹的Paul Tibbets所说,“投下原子弹,战争结束了,美军不用进入日本本土,能挽救更多生命。……虽然原子弹杀死了十几万人,但此前仅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死亡人数就是原子弹伤亡人数的4倍。受到原子弹打击后,日本才不得不宣布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不投掷原子弹,有更多的人,包括美国人和日本人会在战争中死去。 最近又有人为日本给中国的贷款大作文章,说,日本给中国那么大的经济援助(主要是通过贷款),中国人不但不感谢,反而揪住老账不放。这里有几个问题:1)日本是否应该感谢中国(政府)放弃的战争赔偿?如果是,这些贷款作为谢礼应该不算为过,对谢礼再感谢,如此循环反复,有完没完?如果不是,那中国为什么要感谢日本的援助?2)就算放弃战争赔款已成为过去,这些经济援助是有条件的吗?如果没有(也就是说,援助完全是诚心的帮助),中国人没有感谢,有什么可抱怨的?如果援助是有条件的,那有什么好感谢的?3)要是中国人因为得了“援助”就不能提旧账,那这个“援助”算什么?4)据一些网友查实,受援助的项目,其设备必须从日本购买,这实际变成了准商业行为,就像汽车公司给买主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那样。也就是说贷款是互利行为,要感谢的话,应该互相感谢才是。 简而言之,就算东京审判是如何的不公正,原子弹给日本造成了大的灾难,那也是日本发动战争在先;不管中共如何涂抹历史,日本给世界经济有多大贡献,都不能成为日本篡改历史的理由。正视史实、坦诚地面对自己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并且认识到这些暴行才是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的起因,是日本遭受屈辱的根源,才是日本轻松地面对未来的正途。 一个不能面对自己的暴行,而只记得他人的过错的民族,是一个沉重而危险的民族。 【附注】有人提议现在的中国政府开放档案,公正详实地编辑一部权威性的“中华抗日史”。我绝对赞成。但我对中共是否会这样做不抱乐观态度。即便中共愿意,也需一定时日。无论“中华抗日史”能否编成,都不能成为放任日本篡改历史的借口,因为促使日本正视历史也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 原文刊登在 2008 华夏快递 kd080305,稍有修改
Posted in 随感杂谈, 旧文重贴
Leave a comment
女人因性而爱
“男人因性而爱,女人因爱而性”,说的是“性”发生之前男女表现的不同。男人为了性而对女人百般殷勤,女人则因为对男人的爱慕而以性相许。在没有性关系之前,女人对男人的爱只是一种“爱慕”,只是亲近感(closeness)。如果她从一个男人那里得到了性的满足,爱情就得到了升华,而有了归属感(belongingness)、合一感(oneness)。这就是“女人因性而爱”,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食,色,性也”,食和色在心理学上都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行为,应该是无师自通的。然而,如何让女人在“性”中得到满足,充分地享受“性”,从而也使自己在其中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满足,并不是每个男人与生俱来的技能。 性技巧跟其它技能一样,取决于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学习;它跟其它技能一个根本的不同点是:“爱”。“做爱”是一个很好的说法。如果一个男人对他的女人有足够的爱,他就会把她的身体当作杰出的艺术品,每个部位都是那样的美妙,他就不会有任何“肮脏”的念头,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用自己的每个感官去爱抚她、感受她,也让她从中得到享受。 刚刚来美国不久,校园边上有一家旧书店,书店里有新的“Play Boy”等成人杂志,可以随便翻。我们几个同学时不时地去书店里,虽然偶尔也找一下是否有合适的专业书,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去看那些杂志。一次,一位同学看完后说:“亲那个地方怎么不嫌脏?”,我回答说,“我们那里的女的看不上一个男的时,其中会说的一句话是‘舔屄都嫌你舌头粗’”。 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城里人,除了少数人有机会接触几本误导的手抄本,从家里到学校几乎从来没有听过或读过有关性的话题。几年前CND上讨论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有人说“‘拜脚狂’是开放后才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意指小说的不真实)。其实,人性的基本东西并不需要从哪里引进,中国古典文学里并不缺乏拜脚方面的描写,裹脚可以说是把“拜脚狂”推到了极端。同样是评论《黄金时代》的线上,有人说,温饱了才思淫欲,那时物质匮乏,哪会有那些事情?这又是对“温饱思淫欲”的一大误解。物质再贫乏,只要勉强能填饱肚子,就会有性的要求。在饥荒的年代,照样有人嫁娶,有男女之事,有婴孩出生。“温饱思淫欲”说的是,人们一旦不愁衣食,就会想三妻四妾、想婚外情、甚至想娈童等。所以,这里的“淫欲”不是简单的性欲,而是传统意义上的淫乱。 许多中国人在这方面的错误观念还有很多,“女人停经后不再有性生活”是其中之一。除非男女双方在女方更年期之前的“性”已经是可有可无,女方在停经后不可能突然失去“性”趣。二十年前,老家附近村子的一个退伍军人,与一个六十来岁的女人打得热火朝天,而冷落结婚不久的妻子。那个“老太婆”一点也不遮掩。几年前在LA Times的“Dear Abby”专栏里,有一个六十几岁的女人说她太年轻而不能没有“性”(too young not to have sex)。 “女人因爱而性”被很多人误解为,女人并不享受“性”,而是把“性”作为对爱的付出。其实,女人在性中得到欢愉并不见得比男人少。按照希腊神话中盲人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曾经有一个阶段被变为女儿身)的说法,“如果把这份快乐算作10分,那么男人只享受到其中的1分,而女人享受到另外的9分”。 张贤亮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又何尝不是男人?我不相信有完全性冷淡的女人。即便是一个受过伤害而有轻微心理障碍的女人,在她所爱并且爱她的男人面前,在这样的男人的充分爱抚之下,她也会敞开身心去享受造物主赐给女人的欢愉。 夫妻之间应把性和谐作为头等大事,再大的争执也“不可含怒到日落”。在一场高质量的云雨之后,夫妻之间不会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些夫妻由于生活的压力,加上对性关系的无知,性生活逐渐减少,以致于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还以为那是正常现象。尤其是人到中年,儿女逐渐长大,夫妻之间的性福更为重要。据我的观察和了解,有“中年危机”的家庭,大多数都没有正常的性福生活。至于何为正常,则与时间的安排(如工作的关系)与身体状况有关,但双方在每星期都有满足的体验应该是最低的要求。肾虚之说是无稽之谈。马寅初每日必有性,活到100岁。刘海粟有非常活跃的性生活,活到99岁。 夫妻之间的任何亲昵动作都不会是过分的,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离家度“蜜日”,以激发双方的激情。但不可乱性。乱性就会导致一方或双方只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失去归属感与合一感。乱性的闸门一旦放开,就很难收拾,即使婚姻不破裂,也很难回到夫妻之间的亲密感(intimacy)。 希望你读了此文后,性福生活更上一层楼。 ================================ 原文刊登在 2008 华夏快递 kd080303.
Posted in 随感杂谈, 旧文重贴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