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包袱

一位朋友的姐姐,与“共和国”同年,少年时给周总理献过花。直到她不久前去世,从她一生的谈吐和行事为人,都可以看出她一直没有从那个“辉煌”的阴影里走出来。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忘却痛苦的经历;留在他的记忆中的通常是比较愉快(正面)的往事。其实,即使没有上年龄的人,在谈话之中也喜欢“吹”自己的特长,或“吹”过去的英雄业绩。

一个从恶劣环境下奋斗出来的人,喜欢谈自己成功的奋斗史。而一个出生于有“地位”的家庭的人,则喜欢炫耀其“祖上”的优越。见过不少名校毕业而“平庸”的人,开口闭口“清华”、“北大”,除此之外,再难有其它话题。

“辉煌”是(曾经)辉煌者的包袱。走得太高再回到平常,对于很多人,尤其是东方人,其失重感所带来的痛楚往往会伴随其一生,使他再也无法适应平常的生活。倒是经历平常的人,更容易有一颗平常的心,更能够享受平常的生活。

人是社会动物,对集体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认同感。一位对“幸福”颇有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人生的幸福指数与其母国(或所在国)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关性。一个国家地位的明显下降或提升会对其国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国家的“地位”通常比较主观而模糊。他的数据是以一些欧洲国家为样品的。大学的体育联赛、校友会等也可以从侧面证实这一现象。

这样的认同感,如果太强烈,也能够成为包袱。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位于欧亚大陆上最好的一块陆地)的“泱泱大国”——中国,近代却屡屡受欺。再造“辉煌”成为多少“有志之士”的神圣使命,使多少人为之献身。

纵观历史,小国百姓的日子不见得比大国百姓的日子过得差。大国只是利于统治者:物质上,有更多的财富可以掠夺;军事上,有更多的兵源为其送命;输了战争还可以迁都,可以割地赔款。这样的“大一统”隐含了没落的必然,因为大一统会给统治者以安全感,以致贪图享乐而不思进取,忽视百姓的疾苦而加速腐败。内忧外患随之而来,导致国家的分裂,正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统治者把“大一统”这一不属于百姓的“辉煌”通过千百年的舆论控制,深深地刻在了百姓的脑海中。把国置于家之上,忠于孝之上,让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久而久之,人们把“精忠报国”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多少人前赴后继为“国”而失去自由乃至生命。

但是,一个人要否定自己是相当困难的,包括否定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条。即使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也很少会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甚至归结于竞争对手的卑劣。在冲突中,那怕是被旁观者认为“完全无理”的一方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理亏,甚至知道自己无理也不肯认错。这是人的本性(罪性),虽然东方人表现得更加突出。

国家之间也类似。记得在哪两个国家之间交界的石碑上,两面分别刻着同一场战争的两种说法。日本篡改侵华历史更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与邻国的战争,也没有说本国的不是的。中国积弱多年,终于有了核武器,有了神五、神六,金牌总数也可以和第一强国一决雌雄了。如今又要在北京举办奥运会,这怎不叫很多人心潮澎湃!为了中国的再强大,胡佳们,你们还是忍着吧;农民工们,你们继续奉献吧;民族的自治,更是免谈!

然而,这种牺牲个体而建立起来的强大,就像吃激素而产生的爆发力,是不能持久而且相当有害的。中国曾经的“辉煌”是大多数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只有忘掉“辉煌”,丢掉包袱,去“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当一个国家的公民把“国”视为自己温馨的家园时,她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

===============================
原文刊登在 2008 华夏文摘 cm0805a.

About 杨林

A Christian and a Freedom Fighte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随感杂谈, 旧文重贴.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